
原创摄影
吐鲁番晾房乃当地用于晾制葡萄干的独特建筑,具备如下特质:
建筑结构方面:存有土木结构与砖木结构两类。通常呈平顶长方形之格局,墙壁以土块或砖块砌成花孔墙,这般既利于通风,又可规避阳光直照葡萄。房顶往往以圆木作梁,椽子搭棚,其上铺就草席、苇草亦或树枝,再覆盖一层约 20 厘米厚的草泥;室内墙面多以草泥或沙浆抹面,地面铺设水泥或红砖。
布局朝向:长短未有限定,多依地势及所需晾干的葡萄数量而定。朝向依循地形,只要有益于通风,能够缩减晾干时间便可。有的建于住宅之上,有的建于高坡之上,亦有建于平坦之地;部分建于平地上的荫房会有一两米高的土台作底座,提升高度以利四面通风。还有的晾房分作上下两层,下层用以居住或存放物件,上层专门用于晾晒葡萄干。
通风设计:晾房的四面墙上,留存着整齐排列的通风孔,孔之形状有方形、十字形、菱形、工字型等,亦存在几种形状组合的情形,且每个小图形皆呈对称之态,亦是重复排列的(属于二方连续纹样)。这些通风孔面积颇大,有的能占房子面积的一半左右,两两相对的墙上通风孔相互对应,热风能够于其中对流。
功能用途:其主要功能为晾制葡萄干。在葡萄成熟之季,人们将整串摘下的鲜葡萄悬挂于晾房木橼上所设的“挂架”(以树枝、铁钩或麻绳固定)之上,借助吐鲁番干燥的热风,历经 30 - 45 天左右将鲜葡萄的水分脱去,令其缓缓变干成为葡萄干。以此方式晾制出的葡萄干翠绿如初,甘甜未减,呈半透明之状,不会变色。
历史与现状:晾房大规模普及的历史不算久远。往昔数量稀少,如今 1949 年新疆和平解放前,有的乡仅有一两座晾房。现今,晾房近乎成为每家每户的“第二套房”,大约每三户吐鲁番农民便拥有两座晾房,亦成为吐鲁番境内的地标性建筑,沿着吐鲁番市郊的国道或高速公路,以及在吐鲁番的村庄之中皆能目睹。
与环境的关系:吐鲁番气候干燥,年平均降水量仅为 16 毫米,年平均蒸发量却高达 3000 毫米,此种气候条件为晾房晾制葡萄干提供了优良的自然基础。晾房的建筑设计精妙地借助了当地的自然环境,其独特的花孔墙和合理布局,能够让干燥的热风顺遂进入,加速葡萄水分蒸发,同时防止阳光直射致使葡萄变质,彰显了当地人民尊崇自然、充分利用自然规律的智慧。